《经典释文》卷24方人:郑本作谤,谓言人之过恶。
所谓无义无命,即人若离开了道义的价值基础,就完全陷入到命运的不确定性中,这种生活只是一种侥幸,并无真正的生命价值。情即真实的道德情感,境即具体的人生境遇。
命即令,甲骨文是同一字。内心诚敬无欺的情感或能忠,乃是仁性能够发用流行的根基。人在初学阶段,因为自然生命惰性的束缚,道德理性未能全部展现,所以必须经过一个克己复礼的过程,在此过程之中,即是以理性的道德意识来克服生理之习气和欲望,以服从于普遍的道德规范。但是其形而上的意义不是通过逻辑思辨与理论辨析来表达,而是通过圣贤活生生的生命境遇展现出来的。在此,天道表现为一种无私的、长养万物的精神。
礼乐的功能就是在具体的人生情境之中,点醒生命的意义,赋予日常生活以文化意义。立命,就是在变化莫测的命运之中能立稳脚跟——能找到生命的价值安立之所。人道之仁义礼信,即一阴一阳之继与成也。
(参见来知德,第717页)[6]吴飞先生极为重视《序卦传》,以为惜乎汉唐宋明诸儒大多不够重视,或存而不注,或略陈数语,如孔颖达云‘凡《序卦》所明,非《易》之缊也,盖因卦之次托以明义。以为一阴一阳是理乘气机出入。……上经始于天地乾坤,以天地化生万物为主题,……下经言人类社会,始于咸恒夫妇之道,与上经乾坤两卦相对。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,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
(参见丁耘,第249页)[3]如是故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,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。进入专题: 易学 易传 生生 。
(《周义注疏》卷七)朱子云:阴生阳,阳生阴,其变无穷,理与书皆然也。而明代易学者,如来知德、王夫之则更精微地区分了天地交泰与天地氤氲。甚哉,继之为功于天人乎。因为他坚持《序卦》与《彖》的区别是,在前者,上篇仅言天地,于人事宜归下篇。
因而与作为《序卦传》大书的上下经之首的乾坤咸三卦,并不能等量齐观。言男女阴阳相感,任其自然,得一之性,故合其精则万物化生也。(来知德,第722页)此来氏对《序卦传》之微词也。故不揣辞费,俱引朱、来、王本《繋辞上》第五章如下: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
损卦兑下艮上,咸卦艮下兑上,皆少男少女之象,而圣人以咸卦而非损卦为下经之首,以男女构精之辞系于损卦而非咸卦之下,盖有微意也。综合前人之说,损卦未必有正,而咸卦必正也。
三人,谓六三已上三阴也。那十六字是关乎特定卦象的,不足以解释生生。
此章理义,船山解极精。[8]而虞翻、荀爽、李道平及潘雨廷等则以天地为泰否两卦所含之乾坤。生生之理在阴阳,吴文对此广引史料,解释甚精:京房释生生之谓易云:八卦相荡,阳入阴,阴入阳,二气交互不停,故曰生生之谓易。气迭运,故太极之理流行而日新,故谓之道。第一,关于所谓生生十六字。(同上)船山亦如来知德区分气交、形交,为分辨神、形留下余地:‘絪缊,二气交相入而包孕以运动之貌。
唯如此,儒家义理之学,乃与道家判然有别。故孔氏解生生以不绝者,以阴阳之理义,非生之字义也。
(王夫之,1996年a,第529页)可见《周易内传》以阴阳相推之道解生生,而张大继义,以融天人为一也。这应该就是作《易》者构造出生生这个概念的大致思路。
(《京氏易传》卷下)荀爽云:阴阳相易,转相生也。生即继其生,意即生生。
(同上)这是将人性之成,皆归于生生、归于继。但他又无法依据卦象来确切解释这十六个字,故只泛泛地引为阴阳相应之原理,来解释六三与上九之应。1996年b:《周易外传》,载《船山全书》第一册,岳麓书社。故天地相应,乃得化醇。
故人之继天,即人即天,即天即人。男女构精,形交也,专一而不二,故化生。
[11]来注可谓一体贯通,而诸用殊绝。何休解诂曰:父死子继曰生,兄死弟继曰及。
船山《周易内传》亦以为,损卦有天包地之象。孔氏于《周易正义》下经之首即疏咸卦云:先儒以《易》之旧题,分自此以上三十卦为《上经》,已下三十四卦为《下经》,《序卦》至此又别起端首。
这就是说,对生生大义之出处,吴飞先生有些误会。[7] 来知德云:殊不知《序卦》非为理设,乃为象设也。吴文考据周详、论证缜密、视野开阔、辨析入微,且显然具有更为完整的意图,本来非我所应置喙。天以此显其成能,人以此绍其生理者……天人相绍之际,存乎天者莫妙于继。
(同上)王弼在注损卦时,很清楚《系辞下》里的天地氤氲……十六字是解释损卦的,故力图将之贯穿到对此卦象的注解里。因而重之,爻在其中矣。
船山《周易内传》解此章大处依来氏,但极重视继。一得一失之间,泰变为损矣。
故船山解非独合《易传》之理义,亦合其文义。李道平从虞翻,认为是乾之初九上行(参见李道平,第374-375页)。
网友点评
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